传递民意、践行价值

“让更多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”(守望)

——甘肃省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龚丽君

发布:2025.10.15 阅读:20 来源:人民网-人民日报 查看原文

 如果一个孩子事实上无人抚养,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经历?

 面对14岁少女晓娟,记者不忍心问出这样的问题。晓娟的父亲有智力障碍,母亲患有精神残疾,“没有人教我怎么跟其他人相处,小时候朋友特别少。”但这一切在遇见“龚妈妈”之后发生了变化。

 回忆起第一次见面时的情景,晓娟对“龚妈妈”的手印象特别深。“一开始我很怕生,她到我家里来时我直想往后躲,举着手肘遮住脸,不想让她看到我。她暖暖的手一碰到我,不知咋回事,我一下子就不那么紧张了。后来再见面,她还给我扎辫子、剪指甲,那时起就很想叫她‘妈妈’。”晓娟说。

 晓娟口中的“龚妈妈”,是“中国好人”龚丽君(见图左二,受访者供图)。退休后,她担任了甘肃省平凉市孤残儿童救助协会会长。像晓娟这样的困境儿童家庭,龚丽君及其带领的志愿团队已走访了很多。

 谈起对龚丽君的印象,孩子们第一反应都是“温柔”,但龚丽君的自我评价却很不一样,“我这人比较泼实。”“泼实”在当地方言里是泼辣的意思,也带着几分“不惜力”,“没有这样的性格,很多事情做不成。”

 这些年,龚丽君倾注心力最多的就是走访。记得有一次,在去探望住在崆峒山后山的珠珠时,眼见一条河上只有几根木头捆成的“桥”。旁人都有些犹豫,龚丽君却撂下一句“先试试”便探身踩了上去,“说不害怕是不可能的,但不过河,咋能看到珠珠家的真实情况?”

 协会的事务繁杂,龚丽君从来没有固定的日程表。不少人劝她,好不容易才过上退休生活,为啥不好好休息一下?但想到走访时看到的一些困境儿童的情况,龚丽君总觉得自己不能停下来。心理疏导、成长规划、科普教育……她希望自己能为孩子们做得更多。

 在别人眼中,龚丽君“心很大”,但总有一些事情会让她很“生气”。有时,是因为工作人员没有准时报送困境儿童的材料,让孩子错过了一笔补助;有时,是协会资助的孩子在学校受了欺负,“泼实”的她就去学校找老师。

 有个叫东宇的孩子,龚丽君认识他近10年了。东宇在高考时没有取得理想的成绩,这让龚丽君很“生气”,“这孩子从小就爱学习,但高三时爷爷去世影响了他的状态。我找了好几名志愿者给他提供咨询,希望能帮他走出来。”有家长说:“龚老师真的是把东宇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。”

 正是这份视如己出的牵挂,让龚丽君放不下每个她救助过的孩子。“光有物质支持还不够,要给他们更多心灵上的温暖,才会让他们更有安全感。”龚丽君说。

 在一条以龚丽君为拍摄对象的短视频留言区,“龚会长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”的留言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记者与留言者鑫磊进行了视频交流,屏幕那端的他谈起龚丽君时,充满感激。鑫磊和奶奶一起生活,从初中起接受协会的资助,在龚丽君的帮助下完成学业,目前已是一所重点大学的学生。

 鑫磊清晰地记得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那天,“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龚妈妈来我家,把好消息告诉她。”“那天下午,我和鑫磊奶奶坐在一起,都流下了泪水。”龚丽君说,“我们的努力,就是为了让更多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。”

 (文中受助者均为化名)

 《 人民日报 》( 2025年10月14日 06 版)

(责编:郝孟佳、李昉)
原文转载: 人民网-人民日报 查看原文

声明:
1.本文、图片摘自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

2.本网站转载的新闻内容均来源于国内权威新闻站点,仅供用户参考。

3.本网站不对转载内容的真实性、准确性、完整性或合法性承担任何责任,亦不构成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。

4.转载内容仅代表原作者立场,“与本站立场无关”,用户因依赖转载信息造成的损失需自行承担。


『免责声明』